服务热线
4006-888-916
0592-3166767 (业务)
0592-3166796 (售后)
发布日期:2022-05-18 14:40:47 | 关注:2242
按语:环保是任何一家企业造就品牌道路上的必修课,任何社会公众不愿永远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这是环保行业最硬核、最本质的大趋势,且其背后一定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环保从业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太久了,有时候就不太会关注社会中环境问题的全貌了。
但是,偶尔停下来看看全貌还是很有必要的,是有益于专业的。一些污染现象从专业角度看去,就是战术层面“用什么方案、什么工艺”的事儿;而从全貌看去,才能看清环保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被需求的真实逻辑,进而才能真正在战略层面看出最佳方向、选出最佳策略,最终知道当下最正确的动作应该是什么。
最近长沙比亚迪雨花区工厂因为废气排放问题停工整顿的环境安全事件,就是一个透视社会环境问题全貌的绝好案例,这个事件中的一些细节可以清晰反映出环保在需求端是如何存在和转变的。
该事件的具体情况在网上已有大量的报道,故不再赘述,本文只从环保行业的角度展开谈谈。
废气排放在空气中可怕吗?
此次比亚迪废气事件中给出的回答是:在工厂号称废气排放完全达标排放的情况下,仍然可能有导致周边大量居民产生强烈不适反应(恶心呕吐、久咳不愈、咽喉疼痛、儿童流鼻血等)。
这正是此事件“违背科学”、“另有真相”的蹊跷之处。明明测出来的数据是达标的,怎么还有刺鼻气味?怎么还会伤及人体?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矛盾绝非个例,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在水、固、气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真相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数据达标是假的(此处只是分析,长沙比亚迪工厂排废情况以有关部门调查结果为准)。
这种情况存在极大“可能性”的现实依据在于:一、检测数据造假一直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且被曝出来和查处的比例就相当于一个蟑螂窝偶尔爬出来的一两只而已;二、检测数据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且有一些十分刁钻、很难抓到,这为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虽然近几年对造假的处罚有明显加强,但整体产生的威慑力的仍然不够。
比如在此次事件中,据媒体调查,“近两个月,比亚迪长沙工厂附近有浓烈的油漆味、烧塑料味、牛粪味等刺激性气味,傍晚至第二天凌晨刺激性气味最重”,这里“傍晚至第二天凌晨刺激性气味最重”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下图说明:居民自购了检测设备,测量结果也证实了他们的担心。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室内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值等于或小于0.60mg/m3才算安全,而有居民自行检测的该值为1.015mg/m3。
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讲,“一些工厂在夜间会关闭废气处理设备直接排放,数据和检测过程存在造假可能”。
这一种情况一直在各界颇受争议。要弄明白这点需要解释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末端治理思维。
比亚迪一直强调自己的排放是达标的,同时也承认有异味散播出去。这种解释对于大众来讲听起来有些矛盾,既然排放达标了,为什么还会有异味散播出去?
其实做环保的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主要是因为环保行业的达标更多的是等同于排放达标,而非全流程的达标。拿VOCs排放举例,汽车喷涂的过程中,最终烟囱里冒出来的气体是达标了,但在喷涂工艺的全流程中,前段在废气收集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这些是没有严格的标准的。
弄明白了这个,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环保达标了甚至还提标了,但最后环保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是可以肉眼可见的没搞好。
达标排放是一项综合考虑了安全、科学、经济的环保制度,其中的标准是一个权衡各方面利弊的结果,其中必然有各要素互相妥协过的成分。
因此,才有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标准不一的情况。早期的以及现行部分的标准已经让环境容量做出了较大让步,这种情况下些微的超标都可能导致较严重的污染发生。
就本次事件,一位大学教授表示,“即使排放浓度均值达标、排放总量达标,也不代表各个组分数值不超标,比亚迪环评报告有24种有机物的种类和数值没有公开,其中一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危害较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基础性环保制度之一,多年来经历几度改革,虽然已经有很大改观,但“做样子、走过场”的弊端一直难改。
环评制度的拉垮、不受重视和不起作用程度之严重以至于环评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环评被认为是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闸门”,事实证明这道闸门很多时候都不起作用,也没有被人放在眼里。
就本次事件中长沙比亚迪工厂的涂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原环评批复要求车间边界400米范围为防护距离,禁止新建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建筑。
同时根据国家汽车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规定工厂与居住区的距离从300米至500米不等。而比亚迪工厂距离有些小区甚至只有40米、50米,距嘉和学校仅有300米。
那么,工厂与居民楼一定有一个在环评上是不过关的。
这种情况在环评领域都属于不值一提的,大量粗制滥造的环评报告背后是环评制度的虚置。
3
目前督查组入驻比亚迪涉事,大概率查不出什么问题。
因为长久以来,企业在应付检查上已经驾轻就熟。上面来检查时,工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应该检查,已实现全方位的达标,而问题则往往出现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记者走了、督查组也走了,企业这个时候的环保往往是出问题的。
历史上大量的案例证明,当大公司犯错后,证明他们错了是一件很难也很耗费时间的事情。
比如,历史上杜邦的特富龙废料污染水源事件前后持续了近50年,直到2017年才以6.7亿美元赔偿金与3500多名原告和解。
再比如,在1970年代著名的福特平托(Pinto,一款廉价的小型车)案中,虽然在1970年就出现了第一起死亡案例,但直到1977年原告将一份公司备忘录副本提交给法庭,才证实福特早已发现平托车的设计缺陷。
很多人以道德谴责一些公司的违法、过分、不当行为,而现实的真相是,企业是极度趋利的社会团体,用道德加以约束是根本靠不住的,只有让他们看到违法违规的代价,他们才会做出应有的举措。
这次长沙比亚迪工厂最终停工整顿,公众监督发挥了很大作用,足见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在对污染的评判上,不但要有科学的检测方法,也少不了大众的感受感知,就拿本次事件来说,已经大面积、持续的过敏、流鼻血了,涉事工厂方面仍然是一副胡搅蛮缠的态度。
因此,在制度上要给予公众参与以充分的保障,历史上环保事业的推进、很多法规的出台都是以重大公众事件推动的。如果切断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监督,环保的进步就是失去了最大的源动力。
因为只靠政府部门监管企业是靠不住,这在本次长沙比亚迪事件就有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是多次出现问题而一直没有整改到位,另一方面是出现问题时推诿塞责、不敢碰硬。
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有畏强凌弱的软弱,往往是面对大企业唯唯诺诺,收拾起小企业来面目狰狞。
让环保局自发地发扬环保卫士的精神直接去监督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必须要有公众监督这一环。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强势企业的污染问题时,也就有了大众呼声的支撑。
环保意识淡薄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别看一天天“绿色发展”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落在动作上却是另一回事。 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企业照样没有环保理念,甚至在问题出现后有极强的蒙混过关的心态。 此次事件已经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因为环境问题触犯众怒了,可以说是2011年比亚迪深圳工厂故事的重演。 彼时,比亚迪曾计划斥资82亿元,在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区兴建一座新能源材料基地,号称“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厂”,项目用地距离周边居民区仅百余米,一路之隔的邻居们对污染隐患强烈抗争。 当年10月,该计划被叫停,11月,该规划被变更。变更规划后,被移除的生产环节搬往了其他地区,其中包括长沙。 2019年,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官网上公布的《长沙市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第四十七项整改情况公示》显示,长沙比亚迪因喷涂车间生产废气排放的污染物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被作为重点被投诉企业,被纳入重点监管对象。 2021年5月8日,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上,一份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显示,对于长沙市雨花区比亚迪制造厂涂装车间油漆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问题,经雨花经开区管委会、同升街道、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生态环境执法大队联合调查核实,情况基本属实。 可见伴随着比亚迪业绩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此次在长沙比亚迪雨花区工厂停工整顿之前,势头正劲的比亚迪一定不会想到火爆的生意会因为环境问题停下产线。 而这种“想不到”是企业对待污染问题的一种普遍和惯性心理。这个事件能够反映出一个事实,一些产生污染的大企业对环保的认知还不够。 从比亚迪《关于“长沙雨花区工业园排放导致周边居民投诉”的声明》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推卸责任的意愿和强势的威慑。
比亚迪的声明,有一种大企业、优秀企业的傲慢和草率,这是国内企业面对环境污染这样的社会问题的普遍态度。一直以来这些企业国内的生存和发展机制中是缺少这一环的。 环保是比亚迪品牌升华过程中必须要过的一关,毕竟一家优秀的新能源产品公司长期存在污染问题,故事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 当然,辩证地看,这次事件对比亚迪也是好事,工厂能够在订单旺盛之际停工整顿,足见高层清醒的认知的果敢的魄力。
以比亚迪能够在国内出类拔萃的这一部分品质和能力,是一定能够借此机会决好自身的污染问题并真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以上五类结构性问题,决定了环保行业的现状,其中最糟糕的就是这些制度执行中和企业理念上的不足导致环保行业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伪需求之上的。 环保行业空虚、环保企业粗糙,有些时候不是环保行业企业的错,而是因为在需求的根子上就是伪的。 需求端要的是一次性的样子货,供给端很难去给出精致的产品和服务;由供给端推动行业进步的情况也存在,但脱离了真实的需求,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伪需求层面的法则很简单,就是低价竞争,用最烂的质量、最差的服务、最低的价格交付一个样子工程。 环保做为一个个性化需求的行业,从根子上就是拉垮的,水平质量如何能起来?那么,环保行业的需求都是伪需求吗?也不是。 目前国内环保市场份额还有一部分是外企的,他们服务的就是真需求,这是他们的优势能够体现的地方,也是被真需求存在的地方。 最简单的,以水泵为例,当一个需求要求产品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时候,最后采购的大概率是外国品牌或者是国内几家较为优质的品牌,而当需求仅仅是做个样子,供领导视察时听个响,那就随便什么品牌了,怎么便宜怎么来。 其中的差异在于,真需求是要求稳定性、能耗这些性能指标的,而伪需求只要能用就行。 环保行业为什么充斥着大量的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等乱象,其根源就在于行业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伪需求之上。 这些乱象带来的低门槛貌似给环保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其实不然,生存在一个竞争机制、进化机制极度混乱的环境中,企业大都是非常痛苦的。 这是环保行业的一大困境,企业需要在真伪之间和无章可循的脉络中摸索方向,哪里还有心思琢磨品质。
环保行业发展至今,不缺人才、不缺创新、也不那么缺钱,而是缺建立在真需求之上的市场环境。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环保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物的发展要辩证地看。 本文借长沙比亚迪工厂废气排放事件,从标准、环评、监督、意识几个角度剖析一部分环保需求的真实状况,目的是给环保企业提供一个全景的参考视角。 关于比亚迪废气排放事件,想必最终会有妥善的处理。一方面,比亚迪是一家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是有治理污染这个钱的。另一方面,比亚迪是一家已经形成品牌的企业,污染这种有损商誉的事情必须及时处理。 环保是任何一家企业造就品牌道路上的必修课,任何社会公众不愿永远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这是环保行业最硬核、最本质的大趋势,其背后一定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文中讲到了一些问题,对此环保从业者或多或少都有感触,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环保行业的问题还很多,优化升级的潜力还很大。 这些年环保市场的面铺的儿摊得很大,但是整体存在明显的大而不精的特征,不管是剩在最后的硬骨头还是已经成熟的领域,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这当然需要过程、需要时间,但好在已经在路上了。 对于想把环保做深入、做长久的企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简单来说就是为真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真需求之上,短期内挣钱可能不会那么快,但至少是有未来的。 这次事件之后,比亚迪的工厂必然会释放出一些真需求,同时也可能会正面地影响到同行。结 语
中国环保产业的潜力还很大
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公司的观点。作者:山少爷,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